环球聚焦:《红楼梦》文字稿——判词和曲,以及与情榜的关系(三)
三、钗黛判词
有人说晴雯的判词字数最多,可见其在贾宝玉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如果这样来算的话,那么钗黛判词只有二十个字,是所有判词中字数最少的,那就说明宝钗和黛玉在贾宝玉的心目中地位最低。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接下来咱们就来看宝钗和黛玉的判词和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主要讲的是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源于乐羊子妻的典故。我《第五回下》的视频已经说过,《红楼梦》里面贾宝玉根本就谈不上半途而废的问题,所以曹雪芹对于这典故的引用,也只是引用了其中劝勉夫君的这部分涵义,(其实说劝勉夫君也并不太合适,因为林黛玉并没有和贾宝玉结婚,宝钗也并不是婚后才劝说贾宝玉,而且她劝说的也并不只有贾宝玉。)连最核心的道理都没有引用到。所以“咏絮才”也根本不需要往谢道韫的身上去扯。
一般都认为“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而“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我《第五回下》的视频也已经说过这种认识的荒谬了,现在我先不反驳这个说法,但请让我先问一下大家:这“停机德”能够涵盖薛宝钗这个人物的特点吗?这“咏絮才”能够囊括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所有才能吗?
显然并不能。《红楼梦》里面薛宝钗的德,远远不止于劝说贾宝玉;林黛玉的才,也远远不只是诗词文章。第六十二回黛玉和宝玉之间关于探春理家的那番对话,说明黛玉也有理家的才能,而且人家还会“雅谑补余香”,黛玉也是会劝人,化解尴尬气氛的。所以这“停机德”和“咏絮才”只是一个代称,“停机德”代表的就是德,“咏絮才”代表的当然就是才,作者只是取她们身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来代表她们的德和才。
如果能看到这一点的话,大家就应该能明白所谓“停机德说的是宝钗,咏絮才说的是黛玉”的荒谬之处了。难道宝钗只有德,没有才;难道黛玉只有才,而没有德吗?再加上我《第五回下》的视频所说过的,第七十回众人作咏絮词的情节,最后谁是第一名?那段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谁?还有第七十九回林黛玉说:“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然后被咳嗽打断了。黛玉的话没有说完,那么八十回之后肯定还会有黛玉劝说贾宝玉的情节,黛玉会把自己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完。之前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而且第一句“可叹停机德”对应第四句“金簪雪里埋”,第二句“堪怜咏絮才”对应第三句“玉带林中挂”,这是什么结构?交叉连线吗?
因此脂砚斋对钗黛判词的批语“此句薛”、“此句林”,是一种误解。“可叹停机德”和“堪怜咏絮才”是同时说宝钗和黛玉的,宝钗和黛玉都是停机德,也都是咏絮才。“停机德”和“咏絮才”分别是“德”和“才”的代称,代表该人物是德才兼备的。
甚至我认为不仅是前两句,后两句也是同时说宝钗和黛玉的。很多人觉得“玉带林”反过来就是林黛玉,所以这一句就肯定只是针对林黛玉的。但其实这和晴雯判词的“霁月难逢,彩云易散”,以及许多人的画是同样的作用。其实钗黛判词的画已经能够说明人物了,但作者在判词语言上这样设定当然就更巧妙了。后面两句本身就是同样的意思,大体上就是脂砚斋所谓“生非其地”之意。优秀的事物却没有处于她应该存在的地方,表示她们都被辜负了。玉带是高级高官的饰物,如今却被挂在枯树上;金簪是富贵的象征,此时却被埋在了雪地里。(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作者对自己才能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意,当然这个就不必深究了。)用咱们现在的话说,这两种饰物都是成功人士的标志,一个是男人的饰物,一个是女人的装饰。(当然肯定会有人质疑我这种说法,因为古代男子也是要戴簪子的,但你忽略了《红楼梦》是清代小说,曹雪芹的出生和成长都是在清朝,而清代男子是没有办法戴簪子的。)这“玉带”和“金簪”,实际上和前面的“停机德”、“咏絮才”一样,都只是一种指代,所以也根本没有必要去分是宝钗的,还是黛玉的。
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最后一句“金簪雪里埋”有一点特殊的意思,这个大家应该也都知道。簪是一股簪子,而钗是两股簪子缠绕在一起。这里是“金簪”,而不是金钗,说明该人物是孤单一人,最终并没有成双。因为一般都认为这一句是单独说薛宝钗的,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作者在表达薛宝钗婚后被贾宝玉所抛弃,最终受到了她应有的惩罚。但如果你能理解我前面所说,那么你就应该明白这整首判词都是同时说宝钗和黛玉的,所以最后这“金簪雪里埋”不仅是在说薛宝钗,也是说林黛玉的。黛玉最后显然也没有成双,她死的时候贾宝玉应该也没有在身边。因此所谓“金簪雪里埋”是用来讽刺人物的说法,大家自己想想到底是不是那样的。
为什么宝钗和黛玉的判词会这么简短呢?其他人物相对还说得详细一些。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物是《红楼梦》这本书里面的核心人物,所以本身就不可能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她们,因此作者干脆就只用人物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来指代宝钗和黛玉的德和才,以及最后的结局和最值得惋惜的地方。
看后面宝钗和黛玉的《红楼梦》曲——《枉凝眉》。(为什么《枉凝眉》是宝钗和黛玉的曲,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之曲,我《第五回下》和《欲偿白帝凭清洁》的视频已经说过了。虽然我分析得不怎么样,但道理就是那样的道理。大道至简,你越弄得复杂,就越容易走偏。)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首先,“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之前也说过了,也是类似互文的手法。“阆苑仙葩”,表现为多彩,针对的是外在,能力和才情等方面;“美玉无瑕”,表现为洁白,针对的是内在本质方面,“质本洁来还洁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和前面判词的“停机德”、“咏絮才”一样,宝钗和黛玉既都是阆苑仙葩,又都是美玉无瑕。难道其中一个人光在那里“枉自嗟呀”,从不牵挂贾宝玉;而另一个人正好相反,光顾着“空劳牵挂”了?这显然就很荒唐了,和前面说过的宝钗只有德没有才,黛玉只有才没有德是类似的情况。
宝钗和黛玉为什么共用一首判词和曲?一方面是因为她们一个是“金”的代表,一个则是“玉”的代表,她们的融合和并列,代表着“金”和“玉”的统一。但我认为宝钗和黛玉共用一首判词和曲,更直接的原因是她们这两个人物在石头所经历的真实的世界里,其实是一个人。
什么是“水中月”?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什么是“镜中花”?花朵在镜子中的成像。“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两个人物实际上都是真实世界里那个人物的镜像。石头是把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可以认为是十五岁前后的性格特点,拆分成了前后两部分,然后进行了极端化,于是就形成了两个人物。石头原本是只喜欢前面和他从小一起长大,陪他一起玩耍的那些性格特点,而不喜欢成年之后特别遵守礼教规范,总是会劝勉他要读书上进的性格特点。(当然成年之后的那种“妩媚风流”,石头肯定也喜欢。)当然在虚假故事世界中这个并不绝对,黛玉后面改变之后也是会劝说贾宝玉的。
这个我之前的文章也都说过了。包括最后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仍然是同时说“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的,也就是既是在说黛玉,也是在说宝钗。很多人觉得绛珠仙子是下世还泪的,所以肯定只能是说黛玉的,但《红楼梦》里面并不是只有黛玉会流泪。黛玉在改变之后,许多方面会趋向于宝钗,而宝钗在“借词含讽谏”等所有努力都化为泡影之后,在心态方面也会趋向于黛玉。在古代当时女子不能考取功名,甚至都不能抛头露面的情况之下,在明白家族衰败注定不可能挽回的情况之下,论谁都不可能乐观得起来。宝钗在心态方面也会像黛玉一样悲观,当然宝钗的性格和修养等方面不会改变,所以我认为在最后一回里面仍然会有人性的光辉展现出来,宝钗会尽量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当然在贾府败落之际,黛玉和探春等人物肯定也会展现出各自人性的光辉。
这里再提一下薛宝钗的最终结局问题。主流红学界认为薛宝钗的结局是终生守寡。如果你把贾宝玉出家之后就算是薛宝钗在守寡了,那么宝钗确实守寡了,但我认为薛宝钗的最终结局并不是守寡一生。这个之前也说过了,有几个方面的证据。首先是第七回宝钗解释冷香丸之前和周瑞家的之间的对话。宝钗说:“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周瑞家的道:“正是呢,姑娘到底是什么病根儿,也该趁早儿请个大夫来,好生开个方子,认真吃几剂,一势儿除了根才是。小小的年纪倒作下个病根儿,也不是顽的。”周瑞家的这个话我认为也是谶语。作者既然设定了宝钗有这个病根儿,那么它就不会一直都是病根儿。就像希区柯克说的:“如果在第一幕放了一颗炸弹,那么第三幕这颗炸弹就一定要爆。”
然后看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在看完宝钗的七言律诗之后,贾政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就说明宝钗和原应叹息这些人既没福,也不可能长寿。如果宝钗是守寡一生,那么人家至少是长寿了。
最后就是第四十回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到了宝钗的蘅芜苑之后,贾母说:“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很多人就把这当成是宝钗最终守寡的证据。因为“素净”嘛,那么肯定是家里死了人了。首先人家贾宝玉最后毕竟是出家了,不是死了。其次,就像我之前解读的第五十回的众人放风筝,和最后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灯谜诗,我发现很多解读者总喜欢往别人身上去牵扯,但认真看过我之前解读的朋友应该都会明白,无论是风筝,还是灯谜诗,暗示的都是该人物他自己,而不是在说别人怎么样了。第四十回这里也是一样。前面对于黛玉屋子和探春屋子的描述,暗示的是谁的性格和内心?都是屋子主人自己的个性,没有说暗示了别人怎么样的。宝钗的屋子当然也是一样的。一方面暗示宝钗内心的淡薄,没有世俗物质的追求;另一方面就是暗示了宝钗悲惨的结局。贾母所说的“素净”“忌讳”,作者当然也是暗示在了宝钗的身上,而不是贾宝玉的身上,是说宝钗不吉利,而不是在说宝钗未来的夫君贾宝玉会不吉利。我认为这里不仅不是什么宝钗会守寡一生的暗示,而是宝钗最后会死去的暗示。
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很可能大多数人也不会认同,那就是贾宝玉最后一回的出家,并不是真正的觉悟。和第一回的甄士隐与第六十六回的柳湘莲,情况完全是不一样的。甄士隐在跟随跛足道人走之前,对《好了歌》进行了解注,可以说是大彻大悟,这个我觉得不需要多说。第六十六回尤三姐的魂魄离开前说道:“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我认为这里与林黛玉长相相似的尤三姐所说的话,也将会成为林黛玉最终所觉悟的内容。)柳湘莲问跏腿道士:“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哪里去了。柳湘莲最后的表现显然也是已经彻悟,明白人只不过是这世间的过客而已。
而贾宝玉最后一回的出家,是因为彻悟了吗?恰恰相反。看看《终身误》曲是怎么说的?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之前我《欲偿白帝凭清洁》的视频就说过,这《终身误》曲最后的“意难平”就暗示了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悬崖撒手。那么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这首《终身误》,贾宝玉最后的出家是和柳湘莲一样斩断了情丝吗?正好相反,贾宝玉和甄士隐、柳湘莲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他恰恰是断不了情,仍然在迷津之中盘旋。
看脂砚斋是怎么说贾宝玉最后的“悬崖撒手”的。第二十一回有脂批云:“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脂砚斋认为贾宝玉最终会“悬崖撒手”是因为他有“世人莫忍为之毒”,而且这“情极之毒”是贾宝玉的三大病之一。
很多人都以为作者对于贾宝玉最后的行为是一种赞美,甚至从佛家的角度去解释他的行为,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恰恰相反。因为《红楼梦》并不是宣扬佛法的,作者最看重的还是儒家思想。贾宝玉所做的是“悬崖撒手”,而不是“悬崖勒马”。
《欲偿白帝凭清洁》的视频里,我已经详细说过曹雪芹对于儿女之情的真正态度了。作者“大旨谈情”,并不是要赞美“情”的。如果曹雪芹是要赞美爱情,那他直接表现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开头那里说那么多。就比如有人跟你说“咱们来谈谈这件事情”,那么他一定是对这件事情有意见,而不会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太好了,所以来和你谈这件事情了。
从第一回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话就应该能看出来,作者写这部《红楼梦》首要的目的,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纠正当时小说领域的乱象。所以曹雪芹才会先把所有小说先喷了一遍,特别是那些涉及“情”的小说:“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
这就好比说起咱们现在的电视剧一样,什么类型的电视剧里面都得大篇幅地谈情说爱,甚至恨不得还要来点儿擦边球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之前别人跟我说《金枝玉孽》是最好的宫斗剧,我看了一些之后觉得还不如《甄嬛传》,当然我是从合理性来说的。
这皇宫简直都不是为皇帝而建的,秀女们随随便便就和太医谈起恋爱来了。真把皇帝当成病猫了?历史上再仁慈的皇帝,也是说杀人就杀人,说抄家就抄家,说诛九族就要诛九族的!(因为他的权力不受约束。)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贾母后面所说的一段话,恰好可以用来指出此类言情宫斗剧的问题:“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作者借贾母之口抨击的是那些才子佳人小说,但不管怎么说,《西厢记》里面小姐身边至少还有一个丫鬟呢,电视剧里面皇帝的秀女身边居然一个服侍的人都没有!秀女妃嫔说脱衣服,就脱衣服了?
请大家再看《红楼梦》里面的一段情节,那就是第五十一回“胡庸医乱用虎狼药”给晴雯看病的情节。文中叙述道:只见两三个后门口的老嬷嬷带了一个大夫进来。这里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那大夫方诊了一回脉,起身到外间。后面大夫解释了病症,便又随婆子们出去。文中继续叙述道:彼时,李纨已遣人知会过后门上的人及各处丫鬟回避,那大夫只见了园中的景致,并不曾见一女子。一时出了园门,就在守园门的小厮们的班房内坐了,开了药方。老嬷嬤道:“你老且别去,我们小爷啰嗦,恐怕还有话说。”大夫忙道:“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那屋子竟是绣房一样,又是放下幔子来的,如何是位爷呢?”老嬷嬷悄悄笑道:“我的老爷,怪道小厮们才说今儿请了一位新大夫来了,真不知我们家的事。那屋子是我们小哥儿的,那人是他屋里的丫头,倒是个大姐,哪里的小姐?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说着,拿了药方进去。
我提这段情节的目的大家应该都明白,连让大夫来给贾府的一个丫鬟看病,都是要让好几个老嬷嬷跟着的;贾府里面小姐的绣房,大夫都不是那么容易进去的。那么太医来给皇帝的秀女看病,身边居然一个人都没有,人家太医在皇宫里面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你要知道你这可是清朝的戏呀!明清时期的封建礼教那是闹着玩儿的吗?如果曹雪芹穿越到现在,那他肯定又要“大旨谈情”,忍不住要说两句了:历来电视剧,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
单纯从言情宫斗剧的角度来说,《金枝玉孽》确实算是很不错的电视剧。同样的道理,你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这一点也并没有错,因为《红楼梦》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驳斥那些才子佳人小说和“风月笔墨”,来表现什么样的儿女之情,才算是真情。“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在这一点上,作者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男女之情,是正面的态度。但是除此之外,作者写作这部《红楼梦》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反对当时小说领域普遍把“情”放在非常高位置的现象。在这个方面,作者对于宝黛之情,则又成了反面的态度。
第一回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话,第五十四回作者借贾母之口抨击才子佳人小说的那些话,还有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儿女之情的态度,以及包括宝黛之情在内所有的私情最后都没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等等。大家可以认真看一看第六十二回贾宝玉和林黛玉评价探春理家时的那番对话,以及第六十四回黛玉所作的《五美吟》,特别是第四首《绿珠》。这些我在《宝黛爱情》和宝钗完结篇《欲偿白帝凭清洁》的视频里都已经详细地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当然很多人肯定不会认同曹雪芹对于宝黛之情还有反面态度这种论断。这个也没有什么,就像我听过无数次的那种说法,贾母好像每次公开说话都是在暗示薛宝钗赶快滚出贾府。(以贾母的辈份,人家完全可以用一个理由来直接说,但就不,人家就是要阴阳怪气地暗示。)还有说贾母讲过一个老鼠的故事,就是在暗示薛宝钗像老鼠一样。我找遍了《红楼梦》也没发现贾母讲过这样的故事,后来在网上找,才大概知道好像是在谁续的书里面出现过。我也真是服了。对于这些说法,你说你能有什么好说的,也就一笑了之得了。
当然我研读《红楼梦》,也是会有猜测的。比如《绣鸳鸯梦兆绛芸轩》的那个视频,宝钗和黛玉等人离开王夫人处回到大观园后,宝钗邀请黛玉一起去藕香榭,黛玉回说立刻要洗澡。我当时说黛玉很可能并没有说实话,因为后面很快她就和史湘云一块儿来怡红院找袭人了。我的理由是古代可没有热水器,也没有自来水,更何况是林黛玉这样的性格,她洗澡怎么可能这么快?所以我认为黛玉这里就是不想和宝钗一块儿。没想到这就让人家破防了,看人家说的简直已经怒不可遏了。过于难听的就不提了。人家说看出来我是钗粉,当然人家不是光看了这一个视频,刚开始的评论还是说我讲的不错,当然针对的是我更近期所发的视频,往后面看到我更早发的专门讲薛宝钗的视频,那就不行了。我记得之前也说过一个类似的情况,刚开始人家说的还都是“还是有道理的”、“这个讲得不错”之类,到后面就变成“什么人也来解读红楼梦”了。
人家说话之前还是先声明“我是宝钗和黛玉两个人都喜欢”,(所以现在我也学会了,)然后说你要洗薛宝钗,那没有问题,但为什么要拉踩黛玉?这样说法的我都不知道见过多少次了。我真是奇了怪了,同一本书《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很多情节里她们都是要相互交集的,你要讲薛宝钗,你不提林黛玉,你怎么讲?就比如“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这段情节,有人当老师,那就肯定有人要当学生,你要讲薛宝钗劝诫林黛玉,你能不讲之前黛玉所做的事情吗?那此时宝钗为什么必须要劝诫黛玉了?黛玉又为什么会“心下暗服”,会听从宝钗的劝诫?这些都不说吗?就像讲袭人的时候,你不可能不提到晴雯,不可能不拿晴雯来与之对比。你讲薛宝钗的时候,不提林黛玉,那薛宝钗劝诫的话对着空气说吗?
另一个视频人家又说了,我也知道黛玉是有缺点的,但那是因为黛玉风流雅致,目无下尘……问题是我并没有说黛玉不风流雅致呀!我说的就是黛玉在某些方面是有缺点的,你又何必愤怒至此呢?后来我经过思考,终于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了,因为我是见识过追星的疯狂粉丝的。
“你要洗薛宝钗可以,但为什么要拉踩黛玉?”
“你为你的爱豆打call,为什么非要拉踩我的爱豆?”
“我也知道黛玉是有缺点的,但那是因为黛玉风流雅致,目无下尘……”
“我也知道‘哥哥’现在还有不足,但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我也学会了,我先声明我对那些追星的疯狂粉丝是没有什么好感的。那些人心里面想象着自己的“哥哥”无限地美好,但“塌房”了之后,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哥哥”什么恶心事都干得出来,根本就不是他们心里面所想象出来的那种美好形象。当然这些所谓的“偶像”和《红楼梦》书里面的人物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我发现无论是谁的极端粉丝,其本质和主要表现都是类似的,因为人的本性如此。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那个视频,我也只是在最后提了一下黛玉洗澡的事情。因为第三十六回开头说的是贾宝玉挨打之后,贾母让贾政不许再叫贾宝玉会人待客,连许多礼仪之事也都省了,于是贾宝玉就在大观园里面闲消日月,甘心为诸丫鬟充役。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结果贾宝玉不但不听劝,还把书都给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颠,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因此我要解释林黛玉为什么此时不劝说贾宝玉,还要牵涉到林黛玉前后变化的问题。虽然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观念在根本上是不一样的,但此时的黛玉在是否读正经书方面,和贾宝玉确实属于统一战线。因为她自己都在读那些才子佳人小说。当然黛玉看重的主要是其中的好文章,“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这个我《宝黛爱情》的视频已经详细说过了。)后面宝钗就发现了黛玉在看那些杂书,所以宝钗才必须劝诫林黛玉,因为“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才是“蘅芜君兰言解疑癖”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我为什么觉得有必要提一下黛玉回说立刻要洗澡,很可能是黛玉不想和宝钗一起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黛玉此时和宝钗在是否劝说贾宝玉,和是否应该看杂书方面观点并不一致,宝钗才要劝说黛玉,而且还必须要有劝说的契机,还要采取一些语言的智慧和技巧,才能够成功地劝说。实际上洗澡这一点不说也没什么影响,我自己也说这一点并不重要,只是觉得比较有意思,但毕竟是前后有联系性的,所以最终还是觉得有必要提一下。(有人说黛玉可能本来确实是想要去洗澡的,但遇到史湘云之后,才想着不如先一起去向袭人道喜。这个也很有可能,但这和我所强调的也并不矛盾。湘云和黛玉两个人既是朋友,也是对头。黛玉面对宝钗的邀约,说自己马上要洗澡;一遇见湘云,就立刻一起来找袭人了。显然此时的黛玉还是对宝钗不满的,不想和她一起,和第四十五回改变之后,黛玉与宝钗是最好的朋友,完全是不一样的情况。)
还有人说我对女性有偏见,因为我说过许多女士解读其他方面的时候人家讲得非常好,但一旦涉及到爱情方面,就非常地固执且死板的话。之前《欲偿白帝凭清洁》的视频,我已经解释过女性会对爱情非常地执著,而男人却远远不如女性那样对爱情执著的原因了。是因为在千万年的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里,女性基本都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女性不得不依靠男性生存。而且女性因为要生育,要为后代选择更有优势,并且又要稳定的成长环境,而更有优势和稳定这两种情况往往是不统一的,所以女性在这方面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虽然现在社会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这些东西经过千万年的演化,已经融入人类的基因之中了。
我虽然有这样的观点,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对女性有偏见,因为我不光抨击过女性的解读者,男性的解读者我照样抨击。很早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视频,我所抨击的就都是男性的解读者。是因为我后面所遇到的基本上都是女性解读者的说法,我发现其中有共性的问题,所以我才这样认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认为男性里面没有共性的问题。比如我就总是会在做好了视频并且发出去之后,才发现某个地方应该说得更详细一些,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大家也应该能感觉到现在解读《红楼梦》的人里面大多数都是女士,而我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我就说什么,所以我才会说女性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认为男人没有问题,只有女人才有问题。我只在乎你的观点是否根据文本和脂批得出,以及你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
你觉得黛玉是在宝钗走到半路,顺路进了怡红院要和贾宝玉谈讲,和袭人说了几句话之后,开始独自绣鸳鸯,然后“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这一过程中,黛玉完成了让丫鬟烧好了热水,然后自己洗好澡了,不管休息与否,又整理得体之后出来,恰好碰到了史湘云,然后说了王夫人把袭人预定为宝玉未来姨娘的事情,于是袭人的这两个好朋友一起来向袭人道喜。这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你就事论事这完全没有问题。又是说看出来我是“钗粉”,(好像喜欢宝钗就是犯了多么大的错误一样,)又是说我为了洗宝钗,拉踩黛玉了。那些更难听的就不提了,看得多了自己都要学会了。我就纳了闷儿了,难道我说的这个,比那些人所谓的贾母说薛宝钗是老鼠,只要贾母说话就是在暗示薛宝钗赶快滚,要更加难听,更加地严重吗?
所以我现在明白了,那些人最在意的根本就不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只要能维护自己的“哥哥”就行。有的人只是为了维护宝黛之情是《红楼梦》这本书的核心这一普遍认识。一定意义上这种说法并没有错,我前面也说了,《红楼梦》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要表现什么样的情才是真情。但《红楼梦》不仅仅只有这一个目的,还表达了“情”不应该超越礼法和道德。甚至在“大旨谈情”之外,作者更想要讲的,其实是“理治”的道理。
以前有人拿某段情节来说这就是薛宝钗或者是袭人陷害别人的证据,我给他解释的时候都会说一句:请在往坏的方向想象之余,也往好的方向去想一下。但我发现这说了完全没有用,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往好的方面想。原因其实就是我上个视频说过的“失斧疑邻”的道理。他们已经认定了薛宝钗是坏人,袭人是告密者,所以他们看人家说话走路都像是“偷斧子”的,这个时候别人再怎么劝都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认真地去看书,去思考,等待他们自己找到心里面所丢失的那把斧子。
从根本上来说这不能怪读者本身,因为咱们大多数人应该都是先看的电视剧,或者是其他的影视剧,又或是《红楼梦》相关的戏曲作品。而这些文艺作品无一例外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追求爱情自主的正面人物,薛宝钗和袭人等是遵从封建礼教的反派人物。就像很多人只看到僧道在甄士隐梦中所讲的那个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故事,却完全无视其实更重要的前面石头和空空道人之间的那番对话;只看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却看不到曹雪芹更加强调的那些道理。作者是要“大旨谈情”,既谈真情,又谈“情”之弊端,当然要以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缠绵不尽之意”来引入故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他们两个人物是核心。第五回脂砚斋就告诉读者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是鼎立的关系。而且这完全不是咱们现代人最常见的三角恋的关系,但很多人他只会这样去理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他们脑子里只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之前的文章已经多次解释过了,就不再啰唆了。)实际上按现代小说理论来说,除了这三个人,王熙凤应该也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之一。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看得出来,而我觉得除了王熙凤,袭人以其重要性和在书中的戏份,再加上作者在她身上所暗含的意义,袭人也应该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了。(袭人在书里面的戏份和重要性,晴雯是完全不能与之相比的,大家可以对比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但作者曹雪芹的本意,应该是只有宝黛钗是鼎立的核心,王熙凤也只是一个戏份非常多的配角。毕竟中国古典小说不能完全按现代的小说理论来套。
正是因为《红楼梦》相关的影视剧和戏曲作品,全都是只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展开,所以在这些改编作品的影响之下,即便后来又开始看《红楼梦》的书,脑子里面最初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你看书的时候不仔细思考,那么你就免不了会选择性地阅读,只拣自己熟悉的重点来看。所以很多人就几乎完全无视宝钗和袭人在书里面的很多事情,看不到作者在她们身上所设定的明显好的寓意,比如宝钗的“群芳之冠”以及与黛玉在判词和曲中的并列,袭人的“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和“贤袭人娇嗔箴宝玉”等等。而这些关于宝钗和袭人明显好的情节,也正好就是影视剧和戏曲作品所重点删除的部分,因此很多人就只会看到她们身上似乎有可能往坏的方向去想象的东西,来刻意地符合自己脑中早已为她们所定下的人设。
很多人看《红楼梦》,是只看到爱情层面的东西,所以就认为黛玉在书里面比宝钗重要地多。但即便不考虑八十回之后的内容,小说中宝钗的戏份也并不比黛玉少。两个人在书里面的侧重点本身就是不一样的,“情”的层面主要在于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而宝钗主要表现在理治方面,她和王熙凤才是同类型且又相对的人物。(这个我最早《第一回中》的视频已经说过了。)而《红楼梦》所表现的理治方面,更是被影视剧和戏曲作品所大大删减的部分。即便是相对好很多的87版电视剧,即便是公认非常重要的探春理家部分,也是被大大缩减了的。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影视剧和戏曲作品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把《红楼梦》当成爱情小说来看待的,那么很多人再去看小说的时候,只关注到爱情层面的东西,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虽然黛玉和宝钗是并列二冠,但在小说所反映的许多道理方面,特别是前五十回的部分,作者的倾向性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但很多人是以看现代言情剧的方式来看待《红楼梦》的,所以在他们的眼里,薛宝钗就是言情小说里面的第三者,那么结果就肯定正好颠倒过来了。
就像那位因为我的视频而气急败坏的读者所说的那样,黛玉在小说前面部分表现出了许多缺点,虽然这些缺点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并不算什么,但要明白古代和现代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古代并不讲究独立自由这一说。正是因为黛玉的某些问题已经到了“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的地步,宝钗才必须要劝说黛玉了。后面黛玉的改变,许多方面其实就是在向宝钗看齐。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薛宝钗是《红楼梦》这本书许多方面的标杆人物,小说后面部分所讲的许多道理,宝钗也是集大成者。
作者之所以让黛玉和宝钗并列二冠,一方面是前面说过的宝钗和黛玉在石头所经历真实的世界里其实是一个人,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她们一个是“金”的代表,一个则是“玉”的代表,总体上来说她们是对等的。我之前就说过《红楼梦》的作者毕竟是一个男人,曹雪芹毕竟是以男性的视角在审视女性。宝钗虽然很好,但如果世界上全都是宝钗这样说话做事谨慎小心的女子,那该多无趣?因此有偏“金”的人物,那么当然也应该有偏“玉”的人物存在。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这不仅是男性视角,而且是古代封建社会之下男性视角的看法,而现代社会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代女性所承担的事情,是比古代女性要多很多的。别说是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明清时期了,就是几十年前,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还是非常流行的,但现在还是这样的吗?
我之前的视频也说过,林黛玉人家是绛珠仙子下世,天生就非常有才,会雅谑,会“春秋”的法子,请大家想想自己有人家这样的先天条件吗?虽然父母双亡,但人家成长在贾府这样的贵族人家,还有贾宝玉这样的“男朋友”,其他姐妹也都让着她,请大家再想一想自己有这样的后天条件吗?
即便黛玉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你都具备,你也是不可能像林黛玉那样的。为什么?因为咱们现代人要实现自我的价值,你是一定要走出家门,接触社会的。林黛玉如果贾府不倒的话,她仍然是可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继续过这样的生活的。但身为现代人的女性们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你要做事,因为你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你肯定是不能像林黛玉那样任性说话的。(黛玉任性说话的表现,《你喜欢的是真正的黛玉(宝钗)吗》的视频我已经详细说过了,这里就不再提了。)这就是许多时候我要强调黛玉某些方面问题的原因。因为看《红楼梦》相关视频的人,大多数都是喜欢林黛玉的,而我之前的视频也说过,当你喜欢某个人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她看齐。如果你没有明确对方身上这些方面是缺点的话,那么你就会潜移默化地向她学习。黛玉作为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她是一个非常鲜活,被作者刻画得非常成功的人物。作为文学艺术形象你去欣赏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一定要明白她身上的许多东西是不应该学习的。
说我喜欢薛宝钗,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我并不是从感情上喜欢薛宝钗这个人物。宝钗这个人物也很难让人从感情上去喜欢她。而且我认为现在所谓的喜欢薛宝钗的人里面,大多数恐怕都只是喜欢人家演员的扮相和表演。为什么宝钗和袭人这样的人物很难让人喜欢呢?并不是她们所做的事情不好,而仍然是和人类的心理本性有关。
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什么样的事物才更容易吸引你。一定是反差强烈,特别能挑动人心弦的事物。比如爱情,比如赢了就非常痛快,输了就非常沮丧的游戏之类。人也普遍喜欢和外向型的人接近,而不愿意和内敛型的人接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宝钗和袭人总体来说秉持的是“中庸”之道,虽然她们并不算是内敛型的人,但相对来说她们是比较内敛的,不轻易把感情表现出来,(这个感情说的是喜怒哀乐,并不是指男女之情,)那就更别说大开大合式的情感表现了。
而人相对来说显然是更容易被浓烈的感情所吸引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认为爱情是高于亲情和友情的,(当然这也有现代社会是夫妻小家庭的原因,不过我之前《宝黛爱情》的视频也说过,长久的夫妻之情其实本质也是亲情的一种。)但我认为爱情虽然猛烈,但只是源于人类繁衍本能的一种需求,来得快去得也快,反而亲情和友情才更加地淳厚且稳定。所以我认为爱情并不见得就比亲情和友情更伟大。而这一感悟,正是我从《红楼梦》中得到的启发。
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开什么玩笑就开什么玩笑,完全不顾环境如何,完全不管别人什么感受。在文学作品里面,人们普遍会觉得这样的人更真诚。但如果是在现实之中,你身边要是有这样的一个人,那大家自己想象去吧。
宝钗和袭人在《红楼梦》里面很大程度上是来说教的,特别是薛宝钗,这种人设本身就非常地不讨喜,再加上她们是中庸式的人物,所以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会被读者普遍喜欢呢?更何况还被后世的人误解成这样,那就更加不可能会被很多人喜欢了。
我之所以就像那些人所说的来“洗”宝钗和袭人,并不是因为我多么地喜欢这两个人物,而是想要恢复宝钗和袭人在《红楼梦》这本书里面原本的地位,以至于打破之前影视剧和戏曲作品所渲染的《红楼梦》只是一本爱情小说的普遍误解,以求最终恢复《红楼梦》的本来面目。
但我一开始就明白这是不可能的,后来更是发现自己完全是想多了。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我是看到《红楼梦》领域有些说法实在是太离谱,实在是忍不住了,所以才开始写文章了。后来做视频,确实是想让更多的人能看到,但我觉得这真的是自取其辱了,一方面是自己做视频的水平实在有限,另一方面就是:什么样阴阳怪气的话我都看到过。
有人说我这完全是在做无用功,写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意义,我不这么认为,哪怕有一个人看了我的文章和视频之后,有了新的感悟,有了和影视剧与戏曲作品不同的认识,我就觉得我的视频没有白做。整个村子的人把一个无辜的女子绑在柱子上,要用石头将她砸死。也许我救不了她,也许我管不了别人,但至少我能管住自己,不向无辜之人扔石头,然后还说自己是为了正义。
那些强调我是在“黑”黛玉的人,我也明白他们是担心对自己“哥哥”不利的言论传播开来。但他们完全是多虑了。我计划里面要写的文章和要做的视频基本上已经做完了,后面就剩重点讲一下妙玉,最后再简单说一下我对李纨判词和曲的理解。之后就是突然又想到什么了,才会再来写文章和做视频。
以前我有看书的习惯,自从开始做视频,我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我准备恢复我原本固定的看书时间,那个《红楼梦》诸回分析,我要再好好地看几遍《红楼梦》的书,特别是把每个版本的脂批再认真地研读一下,然后再考虑是否重启。我还准备要再构思一下我的小说《宋慈全传》,小说也要继续写下去,以求尽快地完成它。
中途我也想过不再写了,不再做视频了,但一方面我不喜欢半途而废,另一方面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大宋提刑官》的一段剧情。吴淼水又被宋慈罢了官,于是就找到宋慈,然后讥讽他:“不要以为就凭你一个宋慈,就能平定天下冤狱了。别说你一个宋慈,就是十个八个,也休想把这浑浊的世道变得清澈。”电视剧里面宋慈并没有回答他,也许是觉得没有理他的必要,但我这个人的毛病就是总是忍不住要计较个对错。记得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医学院的院长在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段演讲,在这演讲之中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海边,每当波浪冲到岸上的时候,总会把许多鱼冲到岸上来。有些鱼一下子被冲得太靠里面了,怎么翻滚弹跳都没法回到水里面去。这时有一个女孩总会跑过来把这些鱼再重新扔回到水里面去。有人很不解,就过来问她:“即便你把它们扔回去,它们还是有可能再被海浪冲回来,何况鱼也是有寿命的,它们早晚还是同样的命运。而且海浪一下子冲过来这么多鱼,你扔的速度还没有人家冲上来的速度快,谁又会在乎你扔回去的这几条鱼呢?”那女孩一边继续把鱼扔回水里,一边回答道:“这条会在乎的,至少这一条会在乎。”说着她又扔回水里了一条鱼。
所以看到《大宋提刑官》里宋慈和吴淼水的那段情节,我当时就想以宋慈的口吻来回答他:
“也许你说的没错,我最终并不能把这世道彻底改变,但至少我可以让自己的这一片水域变清,哪怕只让这整片大海清澈一分,我也觉得这是值得的。也许你们不会在乎,但那些蒙冤入狱的人会在乎,那些含冤而死的人会在乎,那些真正重视真理和真相的人,会在乎!”
三、探春和赵姨娘最终的关系
其他人物的判词和曲意思都比较明确,之前也基本上都说过了,这里只再说一下我对于87版电视剧里面探春结局的不同看法。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不像曹雪芹这样的儒生文人所写的小说,我只考虑应该是怎么样的,而电视剧是要深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的。在一个本身就是悲剧结尾的故事里,加入一些暖心的成分,这本身就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更加有利于观众的喜欢。
87版电视剧最后探春和赵姨娘泪眼相对,探春叫了一声娘,然后二人拥抱在一起,似乎之前的一切矛盾都烟消云散了,只留下了血浓于水。但我现在要把之前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摆出来,然后请大家来判断一下应该是怎么样的。
首先第二十七回最后探春是怎么说的?因为探春托贾宝玉出去给她买小顽意,于是探春就给贾宝玉做了一双鞋,这一回中贾宝玉就告诉她赵姨娘抱怨起来了:“正经兄弟,鞋搭拉袜搭拉的没人看的见,且作这些东西!”探春听说,登时沉下脸来,道:“这话糊涂到什么田地!怎么我是该作鞋的人么?环儿难道没有分例的,没有人的?……”后面贾宝玉又点头笑道:“你不知道,他心里自然又有个想头了。”探春听说,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说道:“连你也糊涂了!他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阴微鄙贱的见识,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我之前也说过,探春这个人物主要的缺点,也是唯一和赵姨娘比较像的地方,就是气性比较大,会比较容易受人挑拨。第二十七回这里对探春,第六十六回对柳湘莲,贾宝玉不止一次干这种事了。当然他肯定不是故意挑拨,故意要把事情弄坏,只是觉得比较有意思,才会说这些事情。
然后就是第五十五回探春等人理家,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李纨说给四十两,探春问清楚之后,坚持按照旧例,家里的奴仆只给二十两。赵姨娘当然就不满意了,很快就跑过来闹。(应该是那些管家娘子事先就把她找过来了。)“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王夫人说的是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袭人最多和你一样,你怎么不如袭人了?而且袭人的月例并不动用官中的钱,是从王夫人二十两里面分出来的,袭人的月例是多了,但王夫人的也少了。而且贾环那每月二两银子肯定也得被她拿走,她怎么就不如袭人了?何况袭人还只是被王夫人预定走了,身份上还只是丫鬟而已,赵姨娘哪里就不如袭人了?后面赵姨娘气的问道:“谁叫你拉扯别人去了?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来一个舅舅来?……”这段情节电视剧基本上没有删减,表现得非常清楚明白,因此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就是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赵姨娘把茉莉粉扔到芳官脸上,众戏子丫头围攻赵姨娘的事情。这赵姨娘的性格就是太急躁了,而且太不会做事了。你和芳官的身份就不对等,你要责骂,也应该派一个丫鬟过来责骂,结果你自己跑过来!倒是把茉莉粉扔到人家脸上了,但也被人家骂了个“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芳官拿茉莉粉骗贾环,你气不过,应该叫管家娘子来责罚,而不是你自己跑过来骂人。就像后面探春所说的那样:“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顽意儿。喜欢呢,和他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他。便他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可恕就恕,不恕时,也只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他们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你瞧周姨娘,怎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我劝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儿,别听那些混帐人的调唆,没的惹人笑话,自己呆,白给人作粗活。心里有二十分的气,也忍耐这几天,等太太回来自然料理。”一席话说得赵姨娘闭口无言,只得回房去了。赵姨娘这里虽然闭口不言,但是她心服了吗?探春这里的话,虽然说得很对,非常有道理,但你又是说赵姨娘是“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又是拿周姨娘来和她对比,那这意思不就是说我不如周姨娘吗?
探春属于那种直来直去的人,说话非常直接,也非常有道理,但是别人接受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里别说是赵姨娘这样的人了,就是换个人,你这样说他,他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之前《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的视频最后,我讲过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道理,并且强调了先“动之以情”的重要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是亲人,是朋友,那么我们之间说话就不用拐弯抹角,有什么话直说就是了。但这种认识我认为只对了一半。亲人朋友之间不要藏着掖着,要说实话,这当然是没错的。但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肆无忌惮,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完全不用考虑语言的智慧和技巧了。
我认为咱们在这方面潜移默化所受到的其实是错误的教育,认为与人相处,特别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之间,一定要有话“直说”,这样才算是真诚。如果朋友之间还要委婉,还要用一些语言的技巧,那就是对朋友不真诚了。但其实这样的认识恰恰是错误的。很多时候十分亲密的人之间也会发生争吵,除了觉得咱们关系这么好,你当然应该理解我之外,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即便你们关系再好,人性也并不会因此就改变了。没有人会真的喜欢听别人指责自己的话,何况是不留情面,怎么直接就怎么说的话。
我认为越是亲人,越是朋友,在给予对方忠告,指出对方错误的时候,越是应该先动一动脑子,越是应该运用语言的智慧。为什么?首先就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自己的老板和同事时,你都能开动脑子,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你都不愿意多想一步吗?都能对陌生人笑脸相迎,那么面对关系更近的亲人和朋友,咱们当然应该对他们更好,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指出对方的问题,是为了让你的亲人和朋友改正错误,从而变得更好,还是只为了展现自己的优越感,让对方看起来低自己一头?如果针对的是自己的竞争对手,那可能确实是这样的目的,但面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我想大多数人的目的应该是前者。咱们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着想。那么你就要明白人的本性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你说的太过直接,让对方心理上感觉受到了伤害,那么人本能地就会优先“保护”自己,因此就不会再认真听你所说的内容了,反而是立刻在脑中寻找能够维护自己和适合反驳你的理由。
因此,即便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只从你的亲人朋友能够更好地接受正确建议的角度出发,你也应该先动脑子,多运用语言的智慧和技巧,以便对方心里面能够更顺畅地接受,而不是所谓“真诚”的直说就完了。
又跑题跑了这么远。本来只想简单说一下,作为妙玉开头的一小部分,结果又拉扯了这么多。
第六十回赵姨娘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但她听了探春的话,是会真心悔过,觉得确实是自己做的不好呢,还是会因此而更加地记恨探春?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
在赵姨娘的心里面,探春是“我肠子里爬出来的”,理应偏向我才对。第五十五回还说:“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二十两,能怎么着?结果你非但不偏向我,一点都不顾念赵家人,还处处和我作对,光说我的不是!那么此时在赵姨娘的眼里,探春就成了什么了?成了赵家的叛徒了!而人的心里,相较于敌人,叛徒是更加遭恨的。有人肯定要说毕竟血浓于水,探春毕竟是赵姨娘所生。但首先古代的亲缘关系和咱们现代社会是不一样的;其次赵姨娘虽然生了探春,但探春从小是在王夫人身边长大的,她们之间的亲情实际上远远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强烈。再加上我之前推测过的,在贾府败落之际,赵姨娘和贾环还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到那时探春和他们之间肯定还会发生新的冲突。也就是说基于作者所设定的探春和赵姨娘各自的人设,她们之间的关系到后面只会越来越坏,而绝对不可能像电视剧里面所演的那样,在最后相逢一哭泯恩仇了。
还是要强调一下,87版电视剧对于探春和赵姨娘最后的处理,从电视剧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合理并且成功的。我之前也说过了,影视剧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观众的覆盖面是非常广的,因此电视剧必须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我这里只是强调《红楼梦》小说应该的结局更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虽然很多善良的读者观众,特别是女士们可能无法接受,但我还是要说在探春和赵姨娘的最终关系问题上,程高续书所述要比电视剧真实得多。
关键词: 我只在乎你 不可胜数 正面人物 疯狂粉丝 大宋提刑官 希区柯克 悬崖撒手 动之以情 古典小说 宝黛爱情 悲剧结尾 才子佳人 晓之以理 老鼠的故事 最终结局 花·解语